上海两会结束了,会上有哪些汽车产业的建议提出?

2021-02-02 14:24:21    类型:政策法规    来源:贤集网   

【摘要】"芯片堪称汽车的神经,ESP(车辆电子稳定程序系统)、ECU(电子控制单元)等车内核心系统都依赖于此。”上海科技创业投资(集团)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执行董事、总经理沈伟国在建议中指出。

上下游联动发力汽车芯片制造


"芯片堪称汽车的神经,ESP(车辆电子稳定程序系统)、ECU(电子控制单元)等车内核心系统都依赖于此。”上海科技创业投资(集团)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执行董事、总经理沈伟国在建议中指出。


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,作为可提升汽车电气化性能的功率器件、MCU和传感器等芯片能力已成为车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之一,芯片的采购量将比燃油车多出近一倍,其中功率器件数量增长就超过100%。未来智能汽车智能化、网联化的需求,AI芯片、图像处理芯片、通信芯片、安全芯片等在汽车制造产业供应链中占比将越来越高,汽车电子芯片在未来汽车制造产业中将成为“生死命门”,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高度。



沈伟国认为,汽车电子芯片的发展必须依赖上下游的联动。汽车电子芯片产品的定义依赖于客户的需求,其验证也需要客户的全面配合。因此,前期开发需要供应端和应用端紧密结合,共同进行大量投入。国外企业通过上下游联动已取得先发优势。国内芯片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,更需要得到客户端如车企、模组企业大力支持,否则较难赶上国际水平。


此外,沈伟国还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,进行总体设计,制订汽车电子高端芯片的发展规划,将其纳入“上海方案”或与上海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结合;建议由市经信委、市国资委牵头,通过产业调研,设立攻关项目,对需求强烈、开发难度大的高端芯片进行重点支持,从而推动车企加大力度支持电气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发展所需核心芯片的研发认证,以降低产业的供应链风险,占据未来汽车产业价值链高地。


充电桩布局还得将大型车辆考虑好


新能源车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,但在充电桩的排列布局上还未尽完善,为此,市政协委员马驰、乔国强两人提交提案,建议除了对新能源私家车的充电桩进一步合理布局外,还应该对新能源公交、物流配送货车等大型车辆综合施策。


马驰表示,目前的布局建设以国家电网为主,配以厂商自建为辅,但分布点位还是不能完全满足需求。与此同时,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配备还是慢充为主,过于耗时,所以电动汽车充电仍然是个难题。“上海未来的公交、物流配送等大型车辆也将逐步新能源化,但慢充无法满足这些大型车辆的充电需求。”马驰说,“就目前而言,大型车辆的充电设施更为不匹配。如果一把充电枪可以满足家用小汽车的使用,那么大型车辆则可能要好几把。”



为了配合国家环境治理和产业更新,迎接即将到来的新能源车批量投入使用,应该未雨绸缪在本市配置更多、布局更合理的充电桩。为此他建议,在国家、上海既定产业政策指导下,尽可能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车,尤其应对纯电型新能源汽车销售松绑,只要车主能有公共停车车位,就应允许上牌;其次,在全市尽快完善新能源车充电桩设施建设,做到合理布局,将现有的慢充设施尽快改造成快充设施;同时,扩建和改建原有的公交车辆停车场地,特别是在卫星城区和公交、物流集中地区,适当为本市新能源公交、物流配送等大型车辆设置更多的充电场地,添置充电设施,配置合理插口;此外,对本市各类公共停车场地进行梳理与整治,以添置更多充电桩车位,并涂装明显标志,并对恶意占用充电车位的车主,给予必要的惩罚。


建立长三角网约车管理机制


共享数据


市政协委员、市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韩曙提交了一份提案,这份提案围绕“长三角协同管理网约车”展开。韩曙认为,“长三角地区网约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,不同城市间的政策差异,出现部分公共、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,特别是上海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以及宁波市之间网约车空载返程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。此外,跨区运营涉及不同的管理模式,省际运营上常见的“边走边带”方式不允许在网约车上出现,使得长三角网约车通行无阻的设想无法实现。因此,协同网约车管理,是长三角交通运输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
对此,他提出三点具体建议:


一是建立长三角网约车管理机制。三省两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在长三角合作办公室牵头下,建立区域性的网约车管理数据库,共享长三角城市网约车数据,提高区域内信息传递时效性。二是网约车客运资源的区域共享。统一制订长三角区域网约车管理规则,强化区域间网约车客运资源的协调与均衡。通过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大数据平台,有效适时调配。三是赋予先行先试综合管理政策。网约车客运资源在省际之间合理调配共享,政策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白,需要长三角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联合公安、财政、税务、金融监管、市场监管、城管执法、信息安全管理等部门以及地区政府,共同积极探索。设想在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机制的大框架之下,先在青浦、吴江、嘉善长三角示范区,以及昆山、太仓、南通等市,试点制订安全有效地共享网约车数据规定、统一监督管理网约车平台统一调度的规则、网约车带客返程管理办法、网约车跨区域异地结算办法,以及跨区域网约车客运收益分配办法等。


放宽外牌和沪C限行标准


不可一刀切


“沪C可以开到天安门广场,却开不到人民广场。。”在大会上,谈及交通出行问题,市人大代表,财政部上海监管局党组书记、局长高伟明直言。


高伟明表示,上海公安对车辆的出行限制尽管基于数据的统计和治堵的需要,但仍应该留有一定人性化的空间,也是现实所需。以松江区为例,作为五大新城中人口最多的区域,可以想见未来会有更多的居民往来松江与中心城区之间。“限行令不变的话,外地牌照或沪C牌照的车主意味着无法便利地办公、就医,万一遇到急事怎么办?这与新城的长远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不相匹配。”据了解,北京市对于外牌车辆的通行限制也并非一刀切,每辆外牌车每年最多可办理进京通行证12次,每次办理的进京通行证有效期最长为7天。



他建议,上海或可以借鉴杭州的“急事通”操作经验,对外地牌照或沪C牌照的出行权限予以有条件的开放。“在杭州,‘非浙号牌’小客车一个自然年度内允许通行的次数不超过12次(单次24小时),且每个自然月不超过3次。本省‘非浙A号牌’小客车一个自然年度内允许通行的次数不超过24次,且每个自然月不超过3次。”高伟明介绍,车主可以在浙江政务App等平台提前申请这项服务,申请成功后便可在全路段通行,“上海应当着力找到这样宜居便利与交通秩序方面的平衡。”


人工智能要避免技术先进、行业落后


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产业之一,但目前,人工智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问题,如知识产权、人格权、机器人法律主体认定等问题。


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在建议中指出,推进人工智能+集成电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,预判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应用领域,人工智能立法问题需要加强。人工智能芯片需要在智能驾驶、语音交互、安防、教育、数据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应用场景方面加强支持,形成上海技术和行业双优势,避免技术先进、行业落后的局面。


针对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和应用发展,张华提出要制订人工智能芯片专项规划政策,以及增加人工智能芯片的EDA、IP、测试等配套方面的补贴政策。在鼓励人工智能芯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,还建议针对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,给予企业实际支付费用50%的支持。


此外,张华建议打造人工智能芯片专业化的应用场景,鼓励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应用。“针对智能驾驶、语音交互、安防、教育等场景面临的成本及产业生态等问题,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及相关市场主体开展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应用。”

原文链接:http://auto.xianjichina.com/news/details_218010.html
来源:贤集网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